首页>it > 正文

真恶不惧,就恐伪善

2023-08-03 01:10:25    出处:腾讯网


(资料图片)

口袋心理学:真恶不惧,就恐伪善,不会良心不安吗?#男子行善合照后把钱收回#

我将通过心理学的解释,去理解这些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看待和应对这些事件。

事件详情:在7月22日,安徽亳州蒙城县顺河一名民众拍到一个所谓慈善博主做假慈善的视频,民众拍摄的视频内容是:“这个网名叫上海李辉超市的男人,戴着墨镜和金项链,给人一种财大气粗的样子,一边邀请了两位老人,还给老人手里塞五张百元大钞在摆造型,旁边还有两名女子在不停地用手机拍摄视频。”“然后前面两名女子拍好视频后,该男人把两个老人手中的钞票夺过来,搞得两个老人一时目瞪口呆。该民众一怒之下将视频曝光,引起网民的愤怒。

人在做天在看,如此行为,就不会良心不安么?让我来分析下背后的心理因素。

动机:这个男子行善后收回捐赠的钱,说明他最初的行善动机可能并不纯粹。可能他的行善行为是出于拍摄视频、赢得别人的好感、社会声誉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等个人动机。这种动机可能源于他内心的不安全感、自卑感或者需要被关注的渴望。

自我认同:人们的行为往往与他们对自己的认同有关。这个男子可能通过行善来建立自己的形象,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慈善心肠的人,打造网络人设。然而,当他行善后却收回捐赠的钱,说明他对自己的慈善形象并没有真正的认同。这种行为可能与他对自己的价值感、自我评价或者道德标准存在一定的冲突。

内心冲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慈善作假的行为可能是因为他内心存在某种冲突。他可能在行善前感到内心的不安或恐惧,然后通过行善来减轻这种压力或获得自我满足感。然而,当行善后,他可能感到内心的不和谐和冲突,无法真正接受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因此选择收回捐赠的钱来解决这种内心冲突。

道德发展:道德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对道德价值观的发展和认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男子可能处于道德发展的较低阶段,即道德选择和行为更多地受到外部奖惩机制的影响。他可能对于行善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没有真正的内化,而是出于外部因素的驱动。

真恶不惧,就恐伪善,其行为令人愤怒。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点赞和转发,谢谢大家

关键词:

消费
产业
美国"知情人"又放风:8月底她将访华 ►文观察者网熊超然在美国高官近期相继访问中国之后,美媒彭博社当地时
请注意防雷避雨!北京目前降雨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区 @气象北京16时至16时30分,大兴、通州局地雨强较大,长子营降雨量为48
中铁物总挂牌转让内蒙古呼铁瑞鑫物流24%股权 底价203.16万元 内蒙古呼铁瑞鑫物流有限责任公司24%股权被挂牌转让,转让方为中铁物总
与库迪的价格战,让瑞幸又赢一把 | 见智研究 预期反转,瑞幸交出炸裂业绩。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