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这个毕业季,有一群学生的毕业情况分外引人关注,那便是神舟十六号乘组“03”号航天员,载荷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桂海潮教授课题组的学生们。导师到空间站“出差”5个月,还在学校的学生们可怎么办?网友们操碎了心,有人建议,“要不,天地组会开起来?”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图源:CMSA)
导师“上天”了,组会怎么开?
网友们创作航天段子善意调侃
此前,神十六乘组三位航天员的已公开信息中,03号航天员桂海潮的身份颇为显眼。细心的网友整理出了桂海潮的头衔,发现他不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中国首位航天载荷专家;中国首位科学家航天员;中国首位非军人航天员;中国首位非飞行员航天员;中国首位戴近视眼镜的航天员;中国首上太空的第三批航天员之一;中国最年轻的航天员之一(现年36岁)。
网友们甚至连桂海潮在北航的招生情况都扒了个遍,发现桂海潮还有7位研究生没有毕业。导师要“上天”5个月,学生们岂不是大半年都不用和导师汇报了。对比自家导师开组会时的严厉,网友们开始“心理不平衡”:天地组会开起来,最好再给我们来个直播!还有网友连延毕理由都替学生们想好了:因为导师不在地球。
这一连串关于北航导师的段子,激发了网友充沛的创作欲望。从组会开始,网友们善意地将桂海潮和学生们的学术对话模拟了个遍。如,“你导师呢?上天了。”“03,你还有七个学生没毕业。03:问题不大,天上可以开组会。”网友“风来羽”的“模拟”了这样一种状况:“地面医疗中心工作人员:桂海潮的心跳怎么突然加快?血压怎么升高了?景海鹏:刚刚他的学生上传了论文。”网友“莱莎”的段子也毫不逊色,“甲同学:看!是流星!乙同学:什么流星,是导师气得把我们的论文直接扔回来了!”
做研究主打一个角度清奇,网友“刘柏柏”就在诸多段子里找到了新的视角。“其实桂老师可能也是一个被研究对象,研究主题是‘导师在失重条件下对论文耐受力变化的研究’。”
真的催过学生论文!
“导师一两个小时就从头顶飘过,谁顶得住”
当然,还有的段子需要掌握一点航天知识才能看懂。比如这一句看上去“凡尔赛”,但却是客观事实陈述的表达:“我们的导师,不知道比你们高到哪里去了。”身处中国空间站的桂海潮,的确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导师的“站位”都要高。中国空间站的飞行高度距离地面约为400公里,目前国际空间站也在这一高度飞行。这距离还不算“高”吗?
还有网友表示,不要替桂海潮的学生们担心了,“毕竟,他们的航天员导师每天十六次来群里监督,论文写完了没有。”“导师一两个小时就从头顶飘过,谁顶得住。”看完这两句话,想要get笑点,需要了解中国空间站的飞行速度。原来,中国空间站长期保持着绕地球飞行的“工作节奏”,平均90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一天下来,空间站要绕地球飞行16圈。身处空间站的航天员桂海潮,要是“不眠不休”,完全可以和北航的学生们打上16次的“太空照面”。试想一下,受过专业航天训练的桂老师不分白天黑夜批阅论文,这工作节奏学生们恐怕真的顶不住。
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否真的会催学生论文?桂海潮的学生孟博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讲述了这一细节,首位博导航天员桂海潮教授会催论文是真的!孟博表示,导师确实在接受航天员训练期间,给学生发微信说,“孟博你要最近把这个文章写好,要赶紧投出去,找同组老师帮你看一下。”
孟博说,桂海潮并没有因为平时的训练而忽略学生,除了对于他的七位还未毕业的学生随时线上沟通外,对于其承担的选修课,也是做好了课件,并在课件里录好了自己的讲解来按照教学任务正常推进。所以网络上“天上开组会”的段子,也不见得不会发生。
“博士乘组”要忙的项目有很多
桂海潮的眼镜腿又成了关注焦点
不要所有的关注都聚焦在桂海潮的学生身上了,毕竟,对于神舟十六号乘组来说,在中国空间站里要忙碌的项目还有很多。组成神舟十六号乘组的三位航天员中,桂海潮并不是唯一的博士,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都是博士学历,因此神十六乘组也被称作“博士乘组”。
在进入空间站约两周时间后,“博士乘组”迅速开展了物资整理、载荷出舱等大量工作。他们在空间站在轨进行了我国首次舱外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三位航天员推着空间辐射生物学装置出舱工作的画面还得以公开,这对我国航天员在轨长期生存、载人登月等重要空间计划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公开的画面中,戴着眼镜工作的桂海潮又一次上了热搜。都说太空中是失重状态,为啥桂老师的眼镜不会飘起来?其实,对于航天员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在眼镜腿后面系松紧带,辅助固定,或者把眼镜设计成潜水镜的样式就成。此外,还有一个冷知识,其实航天员在太空工作,都需要“戴眼镜”。人的眼睛甚至整个人的身体根本无法直接面对真空、低温、微重力、强辐射的环境,除了载人飞船,一旦进入太空航天员还需要一个小型的载人航天器——舱外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盛媛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