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予川现场为读者签售
8月20日晚,上海展览中心东二馆里,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主办的“AI时代下的小说创作”主题对话活动准时拉开了帷幕。当下,AI技术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这次活动,正是为了探讨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和前景。活动以悬疑小说《螳螂》为中心,围绕AI与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相关领域的从业者。
现场嘉宾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活动伊始,作家夏予川率先为观众展示了由AI辅助完成的《螳螂》封面设计,赢得了现场的一片惊叹与称赞。随后,夏予川深入讲述了她在《螳螂》创作中如何巧妙运用AI工具的部分细节:”在写作初期,我会使用AI工具‘ChatGPT’来协助构思情节,它能够快速为我搜集所需相关信息,提供理论支撑,协助分析故事逻辑和角色行为路径等等。而在后期正式动笔前,我会使用‘Photoshop Beta’、‘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生成式AI工具来绘制小说中的主要场景和角色,帮助自己更好地建立氛围感和信念感,最终写出更加自然流畅的情节和对白。”夏予川认为,得益于AI工具的协助,创作变得更为得心应手,也让创作者对自己的故事更加有信心。
AI绘图工具辅助创作的《螳螂》封面
接着,AI工具开发者曹雁,则用汽车类比AI 工具,他表示:“面对新兴的AI技术,我们应如同马车车夫初见汽车那样,不是一味排斥和逃避,而是学习并掌握其驾驭之法。”当被问及AI工具的局限性时,曹雁坦言:“目前,这些工具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它们可以提供参考建议,但还是需要创作者自己来做最终决策。”
作家胭脂水和资深出版人王俊一的观点则更为哲学。胭脂水深入探讨了人类创作的本质,她说:“即使AI工具再先进,它们也无法真正理解和表达人类的情感。真正的文学,始终是人类的专利。”而王俊一则从出版的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现代出版业面临很多挑战,AI工具可以为我们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但同时,我们也需要确保作品的原创性和质量。”他鼓励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合理使用AI工具,但也要警惕其潜在的风险和危机。
AI绘图工具创作的《螳螂》中的场景和角色
活动的高潮部分,是四位嘉宾与观众的互动环节。观众们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如:“AI工具是否会使文学失去它的魅力?”、“未来,是否还需要人类来进行文学创作?”、“AI绘画是否存在版权风险?”。对于这些问题,四位嘉宾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一致表示,AI工具将会成为内容创作者的好伙伴,但真正的创作灵魂,仍需依赖人类的情感、经验和创意。
活动的最后,四位嘉宾共同展望了AI技术在文学领域的未来。他们认为,随技术进步,AI工具将不再是新颖事物,届时,它们将如同日常电脑软件,仅作为辅助手段,而读者在内容质量和全方位审美上的期待,将为创作者带来更高的挑战。这次活动为读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AI技术在文学创作中应用的机会,也为文学和技术界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我们期待在未来,AI技术能为文学创作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螳螂》
夏予川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十年前,孔蔚然少女时期的挚友冯文文遇害,凶手至今未抓获。一日,二人昔日的共同好友林青灵忽然来电,约其在忌日前往祭拜。阔别十年回到家乡宁叶县的孔蔚然,偶然间又目睹了另一起凶案现场。凶手的作案手法同冯文文一案相似,两位被害人生前都与宁叶县首富之女林青灵关联密切。负责调查两起案件的刑警孔振宁,却对女儿孔蔚然的怀疑视而不见。一气之下,孔蔚然决定自己找出真相。她召集了冯文文的前男友阿金和外乡人王任,在县里展开秘密调查,而凶手此时正在暗处窥视着一切。孔蔚然浑然不知,她已落入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漩涡之中……
关键词: